奇笛网 | 关注智能家居落地 奇笛网 | 关注智能家居落地

高质量筑牢城市生命线安全之基

发布于 2025/04/09-13:29 标签: / /

高质量筑牢城市生命线安全之基

 

  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涵盖城市交通系统、重要建筑、供水供电供热供气系统、通讯系统以及综合管廊等。这些组成部分如同人体的经络血脉,紧密交织,承担着维持城市安全稳定运行的重要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加强城市运行安全管理,加强风险评估和监测预警,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22年3月6日成立了由省长任组长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科学推进全省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工作,并将南京、苏州、无锡等7个城市列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试点城市。还在深圳、合肥、常州等地成立城市生命线产业集团或联盟,加快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产业集聚和发展。

  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作,理念新、标准高、任务重。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必须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政治责任感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来扎实推进。要着力构建“以制度政策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标准体系为抓手、以产业化应用为途径”多措并举的“四维体系”,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提升城市安全治理现代化水平,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筑牢坚实的安全防线。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依法监管体系。压实各级政府属地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建立起完善的监管保障制度与长效机制。加强各级主管部门协同配合,明确牵头部门、责任部门等主体工作职责,建立健全部门协同联动工作制度。充分借鉴现有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管理立法经验,加快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法律法规立改释废工作。围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规划、建设、运营、管理全生命周期,填补立法真空;以立法明确行政监管责任主体,健全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管理机制;以立法明确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施工、运行管理和监测预警机制,严格新、改、扩建管线的规划和审批工作;以立法明确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定期普查或详查法律义务,确保基础数据的现势性和准确性,提升监测预警信息的准确度,保障监测运行的健康发展;以立法规范事故调查与责任追究程序,推动信息公开透明化,构建权责一体的监管机制。

  坚持需求导向,发挥科技引领作用。高性价比且技术先进的传感及探测设备是实现广域感知的关键,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数字产品则为监测监管、数据治理及智能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信息安全至关重要的当下,国产自主可控技术的运用能有效确保城市运行信息安全。同时,多专业融合的集成化团队对于系统化开展运维服务不可或缺。为打造多行业交叉互补互鉴的新产业赛道,深化改革创新刻不容缓。一方面,要制定、出台并完善对城市生命线安全领域科研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机制,让科技充分赋能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另一方面,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现地下管网、桥梁、隧道等设施运行的全面感知自动采集监测分析预警上报与平台处置,用科技织密城市生命线安全运行监测系统。通过这一系统,能够科学防范各类事故,推动城市安全风险防控模式从传统的事后处置、被动应对,向事前准备、主动预防转变,从依赖人海战术转向智慧预防。通过科技赋能与风险监管监测,及时消除风险隐患,有力遏制城市基础设施运行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推进数据共享,建立多维标准体系。随着新技术的迅猛发展,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正加速在各省市落地实施,构建国家级与行业级标准体系迫在眉睫。该体系需从全域信息化视角,深度融合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城市生命线技术系统、平台架构及功能要求等方面进行全面规范与指导。与此同时,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正积极融入城市整体“一网统管”的体系,鉴于其特殊性,如何以城市协同为核心,构建城市级一体化联动机制,实现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风险精准预警、跨部门数据高效共享以及应急响应迅速联动,已成为标准化研究亟待攻克的关键难题。应以城市生命线基础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数据等为基石,依托各级政务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搭建多维度的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体系。通过这一体系,实现对燃气管网泄漏供水管网泄漏城市内涝道路坍塌等风险指标参数的实时更新与互联共享,并制定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数据对接、综合评价等标准规范。这一系列举措,将有力推进城市运行“一网统管”高效运转,切实增强城市发展韧性,显著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在城市规模持续拓展、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城市生命线系统愈发复杂,对安全保障的需求也变得更为迫切。这一态势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也为优化产业布局、推动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契机。我们应以新型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领域的高新产业发展为核心目标,充分借助数字化智慧化技术手段,广泛集聚开放创新资源,着力打造以智能感知数据治理、评估决策为关键技术的新兴产业集群。在产业链布局方面,要精心规划,培育出一条涵盖技术研发、关键设备制造、软件和信息服务、应急救援、工程示范建设以及咨询和培训等全方位市场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完善相关产品与服务的评测认证及准入机制,让制度真正服务于创新,为产业发展筑牢制度根基。积极鼓励产业界与学术界紧密合作,共同探索全新的服务模式,建立健全具有公益属性的产品及服务价值体系,提升产业的社会价值与影响力。此外,还应开发针对该产业特定的政策性金融工具,为相关自主创新及社会服务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助力产业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稳步前行,不断开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领域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科研院)

 

文章摘自:江苏智库网http://www.jsthinktank.com/zhuankanzhuanlan/xinhuaribzhiku/elewsyewsizk/202503/t20250325_8469932.shtml

分享(

发表评论

奇笛网 | 关注物联网创业

此文需注册才能阅读X

笛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现在注册登录 或 使用社交帐户快速登入: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腾讯微博登录

返回顶部 最酷视频
扫二维码
扫二维码

X

无须注册,直接使用社交帐号登录

忘记密码,找回

Loading 登录中...

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帐号,登录

Loading 注册中...

已有帐号,登录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