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提设施 “慧”见品质——代表委员热议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提升社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如何推动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如何提升城市设施韧性、管理韧性、空间韧性?全国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围绕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出谋划策。
为智慧城市提供多种保障
智慧城市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下的城市新形态,是推动城市管理和服务智能化的全新理念和模式。有代表委员建议,通过城市更新行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充分运用数字技术加快城市更新步伐,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多种保障。
“建议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5G网络、大数据中心、云计算平台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智慧城市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张广汉建议,推动城市管理系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城市服务领域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实现城市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和高效化,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北碚区委书记林旭阳建议,加强数字赋能,推动智慧城市建设向镇街、村社区延伸。他以北碚区的实践举例,北碚区深化“党建扎桩·治理结网”党建统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改革,构建起“一中心四板块一网格”基层智治体系架构。在区数字化城市运行与治理中心、镇街基层治理指挥中心平台,北碚区全量接入视频设备2.79万个、感知设备245个,上线跨板块、跨村社、跨网格调度指挥和协同联动场景预案93个,谋划公共区域安全、家庭服务管理、高层消防安全等综合场景21个,累计处理事件55万余件、任务108万余个,实现风险感知数字化、隐患预警可视化。“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既‘接天线’又‘接地气’,直接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要求、新期待。”他说。
全国政协委员、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何杰也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尽快启动立法程序,组建跨部门起草专班,广泛征求社会意见,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完成立法,通过立法明确各方权责、规范操作流程、保障公共利益,破解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制度瓶颈,为建设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提供法治保障。
数智化管理地下管网
面向智慧城市的整体建设需求,因地制宜开展地下管网、综合管廊等城市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升级和智能化管理是必然趋势、势在必行。一些委员建议,加大地下空间开放利用,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助力地下管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目前我国地下管网存在底数不清、数智技术应用不足、推进和协调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移动浙江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杨剑宇分析称,仍有70%的城市地下管网没有实现系统性的数字化档案资料,依赖人工反复巡查;信息系统架构和数据格式标准不统一,与管网智慧监管平台、城市智慧大脑等信息管理平台之间的数据交换不畅;电力、水务、燃气、通信等管线的数智化多为“自建自管”,统筹协调难度大。
为此,杨剑宇建议,强化数智管网顶层设计,出台城市地下管网数智化改造实施细则,实施渐进式有机更新;设立工作专班,联合住建、水务、燃气、电力、通信等部门和权属单位加强统筹规划、建设和监督管理。积极推动物联网、北斗等新兴数智技术在地下管网建设、改造中的普及应用,打造地下管网“一张图”,建立地下管网智能预警模型,确保地下管网安全稳定高效运行。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志勇建议,结合城市地下空间布局,合理规划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在地下空间的部署,确保地下空间内通信信号连续稳定、高质量,为信息化应用提供高速、可靠的网络支撑。相关部门和企事业单位共同制定地下空间数据统一标准,明确技术规范,打破数据孤岛,确保不同部门数据兼容对接、准确可靠。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建立地下空间大数据平台,实现地下资源“底数清、情况明、管得住”。同时,加强智能感知、卫星定位、智能巡检、安防等技术在地下空间的应用,加强地下空间安全防范体系建设。
护航“城市生命线”
宜居、韧性、智慧,都离不开安全这个根本。在今年的民生主题记者会上,住房城乡建设部提出,在城市更新的安全类项目里,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基础设施,重点推进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努力实现地级及以上城市燃气、供水、排水等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全覆盖,有效提升城市安全运行保障能力和韧性。
近年来,安徽省启动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建设,系统开展城市生命线安全评估,构建覆盖14.4万公里城市地下管网等设施的工程数据库“底座”,建成以省智慧监管平台、16个地级市智慧监测中心联动的“1+16”监测运行体系,全力守护城市安全。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发展改革委主任陈军说:“2025年将推动城市更新提质,推行‘策规建管运’全过程一体化模式更新,推动实现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全覆盖。”
“智能化设备的安装,不仅实现了对桥梁安全运行重要参数和雨污水管线管道淤堵、雨污混流、非法排放等方面的监测。同时也提升了城市基础设施管理工作在决策准确性、信息及时性和管理精细化方面的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山西省太原市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中心道路排水保障二所党总支书记、水道三组组长王润梅对数字技术赋能城市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据悉,去年,太原市在迎泽大街维修改造工程中,在桥梁、地下管线、井盖等关键设施上,加装了369套智能物联监测设备,在全市47个雨水系统和8个污水系统的关键点位,安装了液位、流量、水质监测及井盖监测设备。王润梅说,这些智能设备极大地缓解了市政部门的工作压力。但随着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基础设施负荷与日俱增,数字化技术在市政领域的应用依然存在很大空间。
“城市建设要不断拥抱数字化和新技术,才能更好地为人民幸福生活提供更加美好的环境。”王润梅介绍说,太原市还将对15座跨河桥梁、16座地下通道及5处高边坡挡墙设施全面开展结构健康监测,累计布设各类传感器3671套,为打造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的“数据底座”、保障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打下坚实基础。
不少代表委员表示,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深入思考、精心规划、细心实施。要始终以人民城市理念为指引,着眼于便民、利民、安民,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城市运行更安全、更有序、更智慧、更高效。
文章摘自:http://jst.sc.gov.cn/scjst/c101448/2025/3/12/298f42baa9344b668757c4805268fe8a.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