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广州的吴女士最近买了个扫地机器人,不仅能把家里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还会自己记忆路线,绕开障碍物。“挺方便的,扫完地它会自动回去充电,还可以设置每天定时打扫,很省时间。”吴女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说。
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花钱购买家庭智能设备,从电视、冰箱、洗衣机到空气净化器、饮水机、晾衣架,再到门锁、猫眼、摄像头……随着国内外巨头纷纷布局这一领域,中国的智慧家庭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目前看来,这一产业并没有获得像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那样爆发式的增长,想让智慧家庭走进千家万户还面临着诸多挑战。
智能单品价格普遍较高
扫地机器人是吴女士入手的第一个家庭智能设备,1649元的价格让她当初决定购买时“纠结了很久”,原本还想再购入智能门锁,但3000元左右的价格还是让她“放弃了”。
第一财经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位家庭智能设备的消费者,普遍反映“性价比不高”。
谷歌旗下的Nest和苹果的Homekit都在力图创造一个智能交互的家居平台。(图片来源:Nest官网)
在他们眼中,单品的智能化程度与其价格并不匹配,仅实现功能自动化的不能叫“智能”,而能够智能感知、交互、自学习的,则普遍较贵。
以2017年爆款单品晾衣架和门锁为例。自动晾衣架100多元就能买到,而能够智能遥控、伸缩、照明的至少要1000元以上,再加上风干、烘干、消毒功能的,则起码在2500元以上;换一个自动锁头100多元就能做到,而能够关门反锁、远程操控、支持指纹密码等多种开锁方式的智能门锁普遍在1500元以上,再加上屏显、防火报警、开门记录查询的,则在3000元以上。
友情提醒,以上价格均为“电商价”。如在实体店购买,一般情况下还要再上浮。此外,房屋面积大的或智能设备多的家庭,还需要购买专门的网关,以保证这些终端始终处于联网状态。
某门户网站调查显示,在消费者眼中,智能家居产品的首要问题就是“贵”,其次为交互不友好、操控繁琐,然后是稳定性不足。
对此,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接入网产品线副总裁朱洪认为,只有“量”上去了,价格才会下来。
他给第一财经记者举例说,最早装电话五千块钱才装一个,到最后大家都免费了。宽带也一样,从最开始很贵到现在运营商免费上门安装光纤,还送网关、送机顶盒,关键是量要起来。“现在看单品好像觉得比较贵,比如说智能门锁,但是它才达到一千万台,而宽带都已经到了亿的级别,如果门锁的量也能达到这个级别,价格肯定也会降下来。”
广州市靓家居装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靓家居”)董事长曾育周也向第一财经记者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之前的市场推广,都是把‘智能’当做一个炫耀的东西,觉得价格应该贵,但我认为智能产品应该是便宜的。对厂家来说,现在最需要的是销量,否则哪来产品迭代的过程?而关心这些产品的,都是经济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的小年轻,需要让他们花尽量少的钱先体验到智能产品带来的便利。”他表示。
这听起来像个死循环,让企业亏本卖显然不现实。朱洪表示,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要把这个产业做大,让大家都认识到这是有益处的,从而让消费者愿意为产品和服务掏腰包,整个产业链上的各个参与者愿意努力投入研发、提供更好的服务,形成一个良性循环,最终越来越便宜。
产品互联统一标准难产
做到价廉物美,固然是产业的突破口,但智能家居也不仅仅是简单的硬件拼凑。
当消费者家里有了越来越多的智能单品,如果解决不了互联互通,就会直接导致糟糕的用户体验,甚至放弃操控之前已购买的智能单品,回归到最简单的手动操作。
在佛山市云米电器科技有限公司CEO陈小平看来,目前许多智能单品用手机APP当遥控器,根本就是“反人类”的设计,“我们需要的是基于物联网的产品矩阵、场景联动”。
具体而言,“家里所有带电的东西都连起来,它们在一起可以交流,可以自学习。比如,你在煲汤的时候去看电视可能忘了,电视会提醒你;再比如,你家的水质很硬,热水器就是硬水工作模式,洗衣机也会据此添加洗涤液的成分和剂量……”
“我们认为,未来每一个带电的设备都是接入互联网的终端,这样所有的电器将变成人、车和生活的连接器,它不再仅仅是功能的实现。”陈小平进一步说明。
从终端产品形态来看,智慧家庭的发展分为单品智能化、跨产品互动化以及系统化智能三个阶段。陈小平所描绘的类似科幻电影里的场景属于第三个阶段,但鉴于目前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我国的智慧家庭还停留在最初级的阶段,正在向第二阶段迈进。
事实上,智慧家庭产业链的各方参与者早已意识到产品互联的重要性,电信运营商、互联网巨头、传统家电企业以及设备供应商都在积极组建自己的智慧家庭生态平台。如美的的M-smart智慧家居系统、海尔的U+智慧生活平台、华为的Openlife智慧家庭解决方案等,但都仅限于该企业“生态圈”之内的产品互联。
尽管目前市面上有个别平台可实现不同品牌产品间的融合、交互及数据互通,但也需要进行人为干涉。也就是说,谁都不愿意完全开放自己的平台和数据。而要搭建更大范围的基础连接,融合技术、平台、标准是必由之路。
在这里面,标准毫无疑问是最难的,但也是实现互联的关键。华为曾经想在业内推行统一的设备互联互通技术标准,但失败了。
朱洪无奈地表示:“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家庭网络都不同。对于大的厂商,像华为这种还好办,我们有很强的研发团队,我们可以开发三遍,但这实际上对产业是不利的。”
2016年亚洲消费电子展。资料摄影/任玉明
第一财经记者了解到,目前设备的互联互通尚无国际通用标准,基本为各企业之间的私有协议。而智慧家庭产业链条长,从上游的芯片、元器件到中游的家电、安防,再到下游的平台、服务提供商,参与者多,分工也越来越细化。
中国智能家居产业联盟(CSHIA)秘书长周军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从国家层面推行统一标准很难。“智慧家庭本身是系统化的产品,往上按照国家主管部门追溯,就会发现涉及到公安部、科技部、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部委,我们很难在短期内通过国家的行政命令把行业规范起来。之前中国家用电器协会一直在推家电的互联互通方案,但也只是初步的互联互通,比如能够控制空调的开和关,但对空调的深度调节,企业就不愿意开放了。”
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4369亿元
当不同产品间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时,消费者会发现还有新的问题。例如,家庭网络覆盖问题、智能家居安全问题、设计风格不匹配问题、零火线问题、电位预置问题等等,有些需要在装修阶段就介入。
曾育周表示,尤其在智能安防、水、电、煤气等领域都跟线路有关,只是很多人一开始没在意,等需要的时候才发现问题。此外,不是所有的智能产品都是轻智能的设计,开关也有强弱电之分,有些还会产生信号干扰,要留多少个电位等等。
“消费者可能不明白,那么业界就应该当做一个标准来做,就像盖楼房的地基,以免消费者将来在软硬件的升级上遇到障碍。谁都有主张,每个参与者必须认清自己的角色,专注自己擅长的部分,愿意做更多的协同,行业才能往前走。”曾育周说。
在近日举办的2018智慧家庭产业创新峰会上,中国智慧家装应用白皮书正式发布。白皮书指出,根据电信业第三方咨询机构OVUM和智研咨询发布的报告,2014年我国智能家居产业市场规模达到290亿元;2015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达403.40亿元,同比增长41%;2017年我国智能家居市场规模将达到908亿元。
数据来源:智研咨询
报告认为,未来五年(2017~2021)智慧家居产业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8.12%,到2021年1.2亿户家庭将会使用智能家具产品和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4369亿元,占全球市场的25%。其中,家庭安全业务渗透率达到24.75%,家庭监控的渗透率达到15.30%,智能家电渗透率达到8.14%,家庭服务的渗透率也会达到8.32%。
用业内人士网友“破塞东”的话来描绘,未来智能家居的美好体验大致是这样的——
智能门锁在你进入房间的时候“告诉”其他家电:“那个‘逗比’主人回来了”。于是,空调、音乐、灯光全开,百叶窗调整到合适的角度,扫地机器人献殷勤地开始满屋跑,厨电开始预热,想看的电视节目或游戏自动待机……当然,如果是你老婆回来,会播放她喜欢的音乐,因为聪明的门锁能够根据指纹、密码、AppID 的不同对人进行区分。
“智能和非智能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它可以不断地升级、迭代、刷机,不断地提高自学习能力,无论这种学习是基于大数据还是AI(人工智能),包括现在说的联不通问题,都没关系,因为那是软件工程师才需要想的事情,到最后都能实现,或许只是一个代码加一个接口。就像穿衣服,先一件一件穿上,再不断换更好的衣服。”陈小平说。
其实你可以通过网上了解了解,然后在你们当地了解一下,还有就是你在网上搜做智能家居厂家的,然后给她们留个电话,然后了解一下。她们回给你介绍的。我现在做的是LivngLab的,还不错。还行,你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