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预热双十一,不少电商在11月初就陆续开启了打折促销,一些消费者也提前开始了“买买买”的购物血拼。在消费者简单的点击下单之后,对于另一群人来说,意味着忙碌就要来了。
“快点啊,跑起来啦!还有最后一波!”广播中激励员工的声音回荡在位于北京亦庄的京东3C仓库中。在这个占地1.4万平方米的巨大仓库里,一群年轻人推着小车跑前跑后、开着“电牛”来来往往,驾驶着叉车托举货物上上下下,一派繁忙景象。
双十一对于电商来讲是一场物流速度的比拼。海量订单如何能快速无误地送达用户手中,这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对于在物流仓库中工作的年轻人来说,双十一同样是一场大仗。
智能仓库助力电商物流
冬季的北京郊区寒风瑟瑟,但在京东商城物流仓库内却是一派车水马龙的景象,入库组的工作人员忙得不亦乐乎,商品核对、数量清点、扫码上传……距离双11大促销不到一周,各大电商平台纷纷打响促销大战,消费者也开始了一波又一波的网购狂欢。
对于消费者来说,在电脑或手机上浏览商品、点击下单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体验。但下单后,心爱的商品是如何最终抵达家门口的,更像是一个不为人知的“神秘旅程”。为了一探究竟,上周末,记者走进了北京南六环外的京东华北区仓储中心3C仓库。
这是京东在全国最早的一个仓库,占地1.4万平方米,这里每天会接到来自北京、天津等地区的海量订单。在这片商品海洋中,完成大海捞针的挑战,并让浩如烟海的商品创造次日到达的奇迹,离不开“聪明的”智能仓储管理系统和一位位不知疲倦的员工。
入库是商品进入京东商城仓库的第一个环节。供货商将商品运送到京东的指定收货仓库后,收货员会根据采购单仔细核对商品信息。“啪”,贴上一张印有京东字样的二维码标签后,这件拥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的商品便成为这个仓库的一员了。
入库员扫过二维码,将商品信息上传到仓储管理系统后,系统会立刻通过手持终端告诉上架员这个商品该摆放在哪里。这个聪明的系统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提示上架员将畅销、出货量大的商品摆放在方便拣货员拿到的地方。出货慢、库存多的商品则摆放在货架高处,静静等待消费者。
在终端里面“抢任务”的拣货员
推着手推车在这片商品海洋中奔跑,并准确地将一件件商品放入,然后奔向下一处的人,就是拣货员。
为了让拣货员在偌大的仓库快速、准确地取出各类商品,智能仓储系统会将众多订单中的同类商品合并,并在仓库中规划一条最优的路线,让拣货员尽可能地提高效率。
“拣货员要在终端里面抢任务。”仓库负责人赵强介绍,仓库中奔跑的年轻人会攀比每天谁跑的单子更多,但前提是准确平稳,不出差错。
复核打包是商品出库前的最后一个环节,这里大多都是女孩子“把关”。打包员的操作过程看似眼花缭乱,却“粗中有细”。在完成包装并贴好包裹标签后,商品就被依次放到输送线,等待出库。
在仓库的一角,“珍惜一切资源”的标语被贴在放有塑料袋和胶带的柜子上。这一理念深入每一位打包员的心中。“五种型号的袋子,每一个装什么样的商品,绝不会搞错。”一位正在忙碌的打包员说。
跟随着飞速运转的传送带,分拣机会扫描贴在已打包好的商品上面的二维码,识别商品的目的地。当传送带上的商品到达目的地片区的次级传送带时,传送带会自动将商品推下去。分拣完成后,发货员将商品运送到指定的配送站,继续这场与时间的赛跑。
“从下单到出库,整个过程只需要20分钟。”京东3C仓库负责人赵强告诉记者。
在商品到达配送站点后,京东商城的配送小哥们便可整装待发了。他们先用手持终端对商品进行扫描认领,然后将商品按照大小件和配送地址的远近,整装进送货箱,再通过城市物流网络,最终送到买家手中。
■ 讲述
叉车司机的故事:每周托举珠穆朗玛峰的高度
在巨大的仓库中,为了充分利用空间,商品被整齐有序地摆放在高达两三层楼高的货架上。那么,是谁把这些商品放上去的?又该怎么拿下来?这就离不开一群人——叉车司机。
韩蛟是京东3C仓库的一名叉车工人,1987年出生,在这个仓库工作了5年的他,可以说已经是这里最资深的叉车工人了。从商品入库到出库,韩蛟看似平凡、重复的工作,却是仓储工作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每天八点上班后,韩蛟会先在电脑上查看当天的订单情况。随即穿上亮眼的金黄色反光背心和安全帽,走上叉车。他的工作同样离不开智能仓储管理系统,该系统会优先调出出货量大、库存紧张的货品,使韩蛟的工作得以高效而有序。
为了定位繁杂的货架,每处货架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编号。“你给我一串位置编码,我闭着眼睛都能找到。”韩蛟谈起自己的工作时,充满自信。
在货架之间每天两三百次的往来,早已让韩蛟熟记每一处货架的位置及其所对应的编码。按照平均7米的货架高度计算,韩蛟一周上上下下托举商品的高度就可超过8000米,已相当于一个珠穆朗玛峰。
每年双十一和“618”是韩蛟最忙碌的日子。以往,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在这期间会被全部打破。
韩蛟告诉记者,双十一将至,内心多少有些焦躁。而焦躁的原因却并非工作劳累,“主要是怕工作出现失误。”
作为叉车组的组长,韩蛟每天要为其他叉车工人分配工作任务,而面对成倍增长的订单量,工作出现差错的概率也会提升。为此,韩蛟每天会更早来到工作岗位,仔细观察订单情况,并把工作合理分配下去。
十年前,韩蛟来到北京,成为北漂的他在起初的五年中一直在不停地换工作,2011年加入京东后便稳定下来。
谈及原因,韩蛟说,除了薪水福利好,团队文化也是让他选择留下的重要原因。回忆起刚刚入职那几个月的时间,韩蛟笑着说,“当时上班路上碰到园区负责人,他竟然向我问好,我差点没反应过来。”
良好的工作环境,员工的激情也让他深受震撼。2012年7月的一场大雨,让整个北京都泡在了水里。当时为了抢救仓库里的货品,“所有弟兄一起搬家,水没过膝盖,那干劲跟搬自己家似的。”
在与记者的谈话中,韩蛟一直把仓库之间货物的转移运输称为“搬家”。
随着货品不断增加,仓库的数量也在成倍数增长,员工人数也有大幅增长。韩蛟体会到与公司一同成长的快乐:“这五年,我从浮躁变得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