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笛网 | 关注智能家居落地 奇笛网 | 关注智能家居落地

我要问数码:智能手机“撞脸”是巧合吗?

发布于 2016/07/08-16:21 标签: /

“科技以换壳为本。”这句略带讽刺的话语相信很多人都曾耳闻目睹。在当时诺基亚鼎盛帝国的末期,为了延续产品正常迭代升级,其惯用手段便是通过更改产品外壳的配色重新问世,但背后却难逃创新匮乏、概念营销的骂名。

时隔若干年之后,智能手机已经基本实现了对功能机的取缔。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新一轮的同质化现象爆发。曾经最为经典的滑盖设计、旋转设计、翻盖设计基本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千篇一律的直板触控机身,这种设计形式虽然可以带来更出色的操作体验,但也制约了手机设计层面的多样化风格。

换句话说,智能手机正在重新复制功能机的发展套路。各个品牌的机型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硬件配置似乎都是如出一辙。在这种病态模式笼罩下,手机厂商更注重营销上的玩法,跟随iPhone潮流推出了土豪金、玫瑰金等吸引用户眼球的新配色。

如果具体到某一类产品上,你会发现塑料机身、双面玻璃机身、全金属一体机身甚至是木质条纹机身是比较常见的。配置更是高度相似,相同的2.5D玻璃、前后指纹模块、处理器、内存以及镜头模组让智能手机如果擦掉LOGO的话完全认不出是哪一家的。

近段时间一位网友闲来无事P出了几款产品的背部照,并以工信部正装照为背景制作了包括一加、乐视、格力、HTC、魅族、小米、OPPO、金立以及三星的背部照。虽然只是修改了LOGO,但这样看起来也挺合情合理的,其背后则难藏国内手机行业这种高度同质化的现状。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现在的智能手机如此高度相似?通过分析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原因1:追求性价比,降低研发成本

如果要找出“罪魁祸首”,乔布斯和它的iPhone绝对是当仁不让。2007年的时候,iPhone一代的问世可以说是彻底改变了智能手机的交互方式,3.5英寸的屏幕尺寸在当时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巨屏手机。

不过像诺基亚、摩托罗拉这样的手机厂商巨头的转型速度远远没跟上iPhone的节奏,直到2010年开始,市面上的数字键盘手机才开始大规模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和iPhone类似的触屏手机相继问世。

回到国内市场,当时以中华酷联为代表的品牌主要做运营商定制机型,所以各种合约机大量的补贴政策让手机厂商根本没心思去花费更多人力物力搞设计研发。

紧接着小米这类互联网厂商开始以搅局者的身份登场,不仅提高了当时智能手机的整体配置,而且还把价格拉低到了1999元这个价位段,让用户第一次感受到了“性价比”,同时也对老牌手机厂商带来了威胁。然而也正是这个节省中间渠道的低价模式开启了国内手机市场的价格战,各家都在忙着拉低价格堆砌配置,谁还有心思投入研发费用改良外形设计?

原因2:受限于上游供应链,缺乏核心技术

自2011年起,国内新晋手机的厂商集体入市。由于他们品牌没有足够的影响力,也没有太多的研发实力、技术专利积累,所以最省钱省力的办法就是把现在最流行的外观设计照抄过来,从而减少设计、研发、渠道成本。另一方面,互联网营销的不正之风也引诱他们更注重营销炒作,最终导致这几年的手机圈格外浮躁。

随着上游供应链渠道的逐渐透明化,厂商拿货的途径和渠道也越来越直接,甚至与国产手机大多数公司合作的零部件供应商都是一样的。这带来的结果是,除了品牌不同,手机外部与内部的用料、配置、加工工艺都是一个模子里出来的,很难有更深层次的创新。

比如零部件基本用的都是高通和联发科家的,液晶面板使用的是夏普、JDI、三星以及LG的,内存基本都是三星的,镜头传感器用的是索尼的IMX或是三星的ISOCELL。几乎所有厂商都在新品发布的PPT上亮出自家产品的CNC切割工艺、内部用料,殊不知消费者早已审美疲劳。

原因3:和受欢迎的手机撞脸,“不会错”

要说全球最有影响力的品牌,除了苹果就数三星了。事实上在三星爆发前,也经历过长期的与苹果之间的专利战,原因是苹果认为三星GALAXY S一代手机的外观设计与iPhone 4过于相似。

随后三星开始在外观设计上寻找创新,S2的轻薄、S3的圆润、然后经历了S4和S5的阵痛、一直到S6 edge的双曲屏手机问世,三星的技术在驱动产品创新。老对手苹果也丝毫没闲着,他们逐渐提升手机屏幕尺寸,带来了手机指纹的革命,同时又尝试推出全新的压感屏设计。

从中可以总结出,真正的创新其实掌握在这些具备核心技术与部件自主权的厂商手里,他们可以将最新的技术创新用在自家产品上,确保第一时间推出新品去引导消费者的选择。

国内智能手机多数不具备真正的核心技术,所以只能跟随用户需求以及市场潮流选择跟风设计。因为用户需求早已被苹果、三星这样的产品所主导,对于国内手机厂商来说,模仿也许是最保险的方案,至少他们可以保证新推出的产品不会被用户吐槽“太丑”。虽然国产品牌近两年增速迅猛,但显而易见的是,相比苹果三星仍然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创新差距。

原因4:如果盲目尝试创新,风险更大

纵观那些敢于在设计上做出突破的手机品牌,基本上都是国际品牌居多,但他们也都在承受着巨大的不被用户所接受的心理压力。比如在今年的MWC上,LG推出了半模块化产品LG G5,这款机型有着主流直板触控手机的外形,并将下巴设计为可插拔的样式,同理也包括刚刚发布的Moto Z,至于这些有想法的机型是否被消费者认可还需要时间上的检验。回到国内手机这边,小众手机品牌生存难度加剧,如果盲目尝试这种全新设计理念也会增加更多风险。毕竟很多品牌可能一年就出一款手机,后半年都指着这款机型走量活着呢。

手机同质化背后的思考

面对智能手机外观设计上的撞脸,手机厂商们也在寻找着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与新一轮的盈利风口,比如提升手机本身的制造工艺去拉升价格、研发自主的移动SoC芯片、在系统层面做出差异化,通过软件服务绑定用户获利等等。

另一方面,他们也在积极布局所谓的手机生态,你会发现手机已经不再是唯一的关注点,扩展到周边的智能硬件同样是每次发布会的重点。现在如果哪个手机厂商不弄个头戴式VR出来是不是都会觉得少点什么?然而正是这种竞争局面,我们更要清醒,这些创新大多数仍然处于萌芽期,未来真正能从概念变为现实的仍然会是少数派。

 

来源:腾讯科技
分享(

发表评论

奇笛网 | 关注智能家居落地

此文需注册才能阅读X

笛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现在注册登录 或 使用社交帐户快速登入: QQ登录 新浪微博登录 腾讯微博登录

返回顶部 最酷视频
扫二维码
扫二维码

X

无须注册,直接使用社交帐号登录

忘记密码,找回

Loading 登录中...

没有帐号,注册

已有帐号,登录

Loading 注册中...

已有帐号,登录

发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