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我要降价吗?”从2014年5月份开始,库客就不停听到来自WiFi智能模块企业这样的询问,询问的背后,其实大家都感觉到一股潜藏的暗流袭来。
然后,2014年7月,小米宣布要做仅售22元的智能模块,小米模块还未真正出货,银河风云听闻立马宣布做21块钱的WiFi模块,并且很快可以接受批量预订。再然后的故事,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博联BroadLink宣布WiFi模块售价19.9元,美的宣布智能模块仅售10元(有浑水摸鱼之嫌),360智连模块近乎免费,只有1元钱(限定词是首批限量10000个)。近日,连价格一向坚挺的庆科也推出了价格为19.9元的智能WiFi模块,一时间智能模块降价之风瞬起,大有席卷整个智能硬件圈,并伤及无辜之势。
是否击穿终端价格
智能模块大幅降价的最初目标,显性的说法是希望通过模块价格的下降,带动智能硬件整体成本的下降,让消费者更容易接受智能硬件新品,推高目前寥胜于无的出货量;隐性的内涵是虽然智能硬件还没真正起风,但是暗示各位做智能硬件的创业小伙伴们也应提前站好队,模块企业通过提供“APP+模块+云服务”一揽子服务,扣下自己的那一块市场种子蛋糕。
那么这两个目的是否都能实现呢?不用请教经济学家,答案其实不言自明,智能模块的低价对智能硬件售价的触动甚微。
如果提升到理论高度表述,那就是WiFi模块与经济学中的边际生产率递减对应。边际生产率递减是指在技术给定和其他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连续增加某一种要素的投入所带来的总产量的增量在开始阶段可能会上升,但迟早会出现下降的趋势。
通俗一点来说,智能家居等硬件的最终产品是在多种投入要素作用下形成的,对各种要素是一种复合需求,WiFi模块算是其中一种投入要素,在其他要素效率没有明显提升情况下,WiFi模块已进入白热化的价格战,可以看出其边际生产力已进入下降通道,因此降低价格对最终智能硬件并不会带来价值提升。WiFi模块的价格竞争,也并未带动周边智能硬件必备元件,如传感器、电源、WiFi以外通讯模块的价格下降。
至于站队的问题,决定权似乎并不在模块企业手中,即便是被低价模块强行捆绑得来的受众群,始终也存在忠诚度有限的问题。
同一低价起跑线再战
智能模块的价格战,降低了模块本身在用户心里的价值感。同质化的模块,全世界都一样的APP界面,很难吸引智能硬件创业者,更何况充满个性化的最终消费者。
低于成本价的市场价格,尤其是仅售1元的甩卖策略,是互联网企业的常用伎俩,这更多的是一种营销手段,把广告成本转变为销售补贴。最终模块被公开售卖的情况极少存在,大部分还是以量产的形式进行合作,不过量产的合作价格也已经被无情的拉低了。
模块的价格战,受到冲击最大的是智能模块企业自身。降价的漩涡已经把大家都拉回到同一起跑线,不管是有BAT等巨头在背后支持的模块企业,还是分身走到前台作战的小米、360等公司,不得不同时在低价模块的起跑线上再次出发,跑马圈地。
转了一圈起跑线又相同了,那么下一步怎么走?真的要彻底免费吗?现在,可能更多智能模块的企业都在自问:“我要免费吗?”“我还要降价吗?”一位在行业内摸爬滚打多年的公司老总不禁感叹:“很多人都问我,模块还要不要钱,听到这种电话,我居然无言以对。”
只有稳定的硬件销售利润才可以有资金投入到硬件研发中,这是一个良性循环。现在这个良性循环是否还存在?这是库客非常担忧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互联网与实体产业之间有本质不同,“硬件免费”的思路,到底是良药还是毒药,风口还是坑口,只有泡沫知道……这里只能点到为止,“硬件免费”一旦扯开又是一个争议话题。
模块不再是核心竞争力
智能模块的故事讲的最多的一句是:“用我这个模块就可以把你的设备变智能。”不过真的如此吗?智能模块只是智能硬件的一个必要的组成部分,并不是全部。
低价模块最直接导致的情况是,模块企业不得不从模块之外的领域获取价值,或者体现自己的差异性。有些企业凭借自己积累的家电/家居产品制造商资源、云平台资源和电商资源做大做强智能生态圈;有些企业打通WiFi与蓝牙、WiFi与Zigbee之间的通讯,提供开源的连接方案;有些企业深耕垂直市场,希望击穿单个行业的“保龄球道”进而形成行业旋风;有些企业沿着平台生态的思路,扩展操作系统的市场认知度;有些企业干脆埋头开发WiFi芯片。
价格竞争,让模块企业疲于应对,难于站在全局的角度统揽物联网未来。未来的物联网,其中有人、各种各样的监控器、探测器、设备、电脑等,这是一个大的联网信息系统,其中信息的互通性会比今天我们的信息系统更加高效。如此看来,智能模块企业的竞争对手,往往不是圈内企业,而是来自外部。
潜在竞争可能来自于那些越来越精明的家电/家居制造企业,那些更低功耗的Zigbee模块企业,那些通过对接多种模块通过开发板掐住“物联网即服务”咽喉的云平台企业。
智能模块的长途赛局,刚刚起跑,就已拼得遍体鳞伤,的确任性。
智能平台欲速则不达
WiFi模块可以说是智能硬件的标配,也因此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模块企业争相降价的内部动因,皆因希望吞噬未来智能硬件最大的那块市场蛋糕。不过任何市场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不能随性拔苗助长,智能模块纷纷降价,并未催熟市场已经印证了此举欲速则不达。
很多模块企业拥抱平台思维,觊觎大小通吃,上到出货量逾千万传统硬件制造商,下到尚在襁褓中的硬件创业企业,都在模块企业“勾兑”之列。有些企业甚至准备弱化硬件模块的研发,通过塑造物联网操作系统的软性生态圈,形成软硬搭配的巨大切面,横向打通整个智能硬件市场。不过这种做法是距离成功最近的那条道路吗?这点只能靠未来评判。
可以看到的是,大公司往往最喜欢平台战略,也只有大公司能够形成如此打法,小公司如果被平台战略蒙蔽,往往因为不聚焦而丢失用户。而大公司所谓的平台,也是一步一步建立起来的,并非一日之功。
智能硬件的开发者不会因为模块企业想做平台从而选择该企业的产品,倒是因为模块能够真正解决某个痛点,才会被选择。
平台都不是说出来的,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垂直市场的渗透,逐步累积起来的。很多务实的模块企业,从垂直市场作为一个起点,切实解决垂直市场对于WiFi模块的诉求,稳扎稳打深扎根基。
正如前文提到的,从“保龄球道”再到“龙卷风暴”的思路,不仅适用于终端硬件,也适用于与终端紧密绑定的智能模块。
心怀平台,垂直立足,也许是现阶段模块企业最清醒的走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