套用一句滥觞之语,当我们在谈入口的时候我们在谈什么?互联网入口,即链接人与信息的一个通道, 在短暂的互联网时代,一批一批的互联网人前仆后继地构建着自己理解的通道,妄想控制人们访问互联网的路径,最后获取价值。有人妄想拆掉别人的通道推到重建,有人则在别人通道的基础上构建新的通道。
作为通道的入口在不同历史时期是有不同层次的,前后的关系是微妙的,而且智能终端的改变也会带来入口的变化,不同终端对入口则又有新的需求。
不过虽然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终端在入口上变现的千差万别,但却也遵循一个大的趋势:硬件——软件——站点——云。笔者先以个人电脑和智能手机为例,结合国内外的互联网发展,梳理一下所谓的互联网的入口。
其他硬件
除了电脑和手机,其他硬件也遵循同样的发展逻辑:硬件——软件——服务——云,每一次的硬件转移都是一次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互联网公司进军硬件的原因,其实就是抢入口。但由于软件的兼容原因,很多硬件已经很快进入了应用比拼的时代。
目前除电脑、手机外的硬件还包括:平板电脑、手表、电视、汽车、盒子、路由器、眼镜以及其他可穿戴设备等
接下来,笔者谈一下入口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我给入口的发展制定了一个坐标,横轴是终端转移,纵轴是入口虚拟化。
横向遵循的是电脑——手机——其他智能终端的逻辑,纵向是硬件——软件——服务——云的逻辑。当然,这个划分有刻意而为之的因素,但基本上入口的发展延伸遵循这个逻辑。
基于上面的逻辑,笔者总结了一个入口延伸发展的逻辑特点:
横向特点:
1,终端转移是入口的再造
电脑的入口已经很成熟了,但手机的入口还在发展,而电视、汽车等其他终端才刚刚开始。这也是为什么小米等公司拓展硬件类别的原因,就是在其他硬件入口还未成型阶段抢入口,获得先发优势
2,终端转移对现有软件&服务的吸纳
很多新硬件的产生需要重新从无到有建立入口,但很多硬件会配套现有的软件或服务,这样这些软件或服务商就会获得入口优势。苹果推出iPad就是这种逻辑,完全与现有的iOS系统打通,直接抢占平板电脑的入口
3,同类型的入口在不同终端的地位不同
这是由于不同终端的特性决定的,比如在PC端网页服务可以成为入口,而在手机移动端,客户端的形式占据重要位置
纵向特点:
1,入口越来越虚拟化
入口遵循一个硬件-软件-服务-云的流程,入口越来越虚拟化,最后入口即信息,所谓入口也就没有意义了。入口的这种进化是符合规律的,一切有流程的事物总是越来越简化的,效率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2,新的入口导致旧的入口边缘化,甚至空心化
新的入口往往对旧的入口是颠覆的,而且是踩着旧入口的尸体,例如现在硬件的价值已经非常低了,联想、惠普这样的硬件公司已经在谋求转型了。
3,不同层级的入口强弱程度不同
虽然上文说新的入口会导致旧的入口边缘化,但有些入口具有强势地位,入口作用能保持很久,而有的入口则相对较弱。例如操作系统和浏览器就是强入口。
4,不同层级的入口会前后拓展
为了保持入口的生命力,很多入口会前后拓展以保持生命力。Chrome浏览器已经瓦解了IE的垄断,但Windows的强势还是让谷歌不敢掉以轻心,而Chrome Book的推出预示着谷歌借浏览器往回发展操作系统。另外一个向前拓展的例子就是360,浏览器-导航-搜索,360通过向后拓展来保持其入口的稳定性。
当下,互联网公司对入口的争夺已经趋于白热化,笔者梳理一下目前互联网巨头们的入口格局
苹果
纵向看,苹果的入口逻辑是硬件-软件-服务-云一条龙的控制,适当在应用开发上开放给第三方。苹果的这种模式在其生态内能最大化苹果的利益,所以苹果是智能手机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最大赢家。
横向看,苹果最早从个人电脑就是一条龙的逻辑,但个人电脑的赢家却被微软抢先,目前作为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最大赢家,苹果也积极向其他硬件拓展,包括苹果手表、苹果电视等。
微软
纵向看:微软起初以软件为主(Windows,IE,Office等),但后来先后进军服务(Bing,MSN,Skype等)和硬件(Surface、收购诺基亚),也形成了自己的硬件-软件-服务-云一条龙格局。
横向看:微软在PC端的软件入口上占据绝对位置,服务入口上以Bing为代表在追赶Google,而新推出的Win8除了统一不同终端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颠覆浏览器,直接以桌面应用模式冲击Google代表的服务型入口。
在手机和平板领域,微软起步较晚,市场已经被Google和苹果瓜分。不过游戏终端领域,微软反而是赢家。
谷歌
纵向看:谷歌以服务型入口起家(即其搜索服务),随后谷歌的服务拓展到邮箱、社交等各个领域,在PC端与微软共同控制了入口,微软是软件入口,谷歌是服务入口。智能手机领域,谷歌抓住了机会,Android占据了垄断性的地位,谷歌
向前进军了硬件领域(收购摩托),向后延伸了其PC端的各种服务,基本上也构建了硬件-软件-服务-云的入口逻辑
横向看:谷歌试图将Android拓展到除了PC端的所有智能设备上,包括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谷歌眼镜、谷歌汽车等。而PC端,谷歌借Chrome逆袭微软的操作系统领域,不过效果不明显,但其服务型入口仍是绝对霸主
Facebook的地位比较尴尬,在PC端,其以社交服务占据一个重要的入口,在硬件、软件、云等领域机会没有任何建树;在移动端,Facebook同样如此,去年的Facebook Home作为一款向前拓展的桌面,宣告失败。所以,Facebook作为入口是比较危险的,因为其生态太过单薄,但其特殊的地方在于其提供的是社交服务,用户的关系又构成了一种社交粘性。而目前,除了移动端和PC端,Facebook的拓展十分有限。
百度
纵向看:PC端,百度以搜索服务占据入口,虽然百度向前推出过一些例如浏览器的产品,但终究是小打小闹,而百度向后控制了一些中间页,且百度云的发展比较顺利;移动端,百度通过收购91控制移动分发。
这让百度基本呈现一种服务-云的入口态势。
横向看:百度除了桌面和移动端外,以及积极在拓展其硬件的边界,包括咕咚手环、百度血压计、百度路由器等硬件产品,且都是以百度云为基础的,这比国内其他互联网公司都布局的早
腾讯
不管在PC端还是移动端,腾讯都是服务主导型的入口。PC端是客户端QQ、门户腾讯网、社交网络Qzone等,在移动端则是超级APP微信,同Facebook一样,虽然其入口的层次并不丰富,但强大的社交关系保证其作为入口的稳定性。
小米
小米在完全以移动端起家,通过对Android生态的改造,小米在Android内部玩起了苹果模式,其入口也是多层次:硬件(手机)-软件(MIUI )-服务(包括雷军系投资项目)-云(金山),你看看,雷军的布局能力相当了得啊。在硬件的拓展上,除了电脑,小米已经涉及了包括手机、盒子、电视、路由器等产品,以后涉及平板、智能配件也是理所当然的。小米厉害的地方不仅在于抓住了智能手机的机会,更在于其乘其他硬件尚未智能化时果断出击抓住了入口的机会。
而且,小米产品的多层次也是了得的,买不其手机,你可以刷个ROM;不懂刷ROM,你可以下个小米桌面;再不济,还有小米壁纸。这就是小米的逻辑:层层推进,即使入口作用已经很小了,但绝对不放过。
360
PC端,360也是服务型的入口,是浏览器-网址导航-搜索的模式,还算稳定。在移动端,通过控制应用分发,360也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入口。但360危险的地方在于,安全业务本身在移动端的根基是不稳固的,手机裸奔(不装任何所谓的安全卫士)是完全可以的,且安全产品拓展到其他硬件也是相当难得。这才是360危险的地方,所以360在弱化其安全厂商的色彩就显得很正常了
阿里&亚马逊
我把这两家电子商务巨头单独放开来说,的确是因为特殊性。
貌似亚马逊和阿里在入口争夺上处于下风,但电商行业其实对线下要求更高,其能很快适应各种生态、平台、系统、硬件等,所以期望通过入口颠覆电商是很难得,要想颠覆只能通过在购物场景上的颠覆,而这颠覆更多是基于线下习惯,支付习惯,消费场景等非互联网化的东西。
总结,以上只是笔者朦胧感觉下的自建逻辑,YY成分很多。笔者坚信,作为连接人与信息的通道,入口的存在形式会越来越虚拟化,最终在人机统一的时代,入口消失,因为人与信息距离彻底为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