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移动互联成为主流之后,尤其是在物联网与智能家居热潮起来之时,网络安全成为呼声更高的热点,然而人类在认知世界里也遇到了从来未有的安全挑战。多年以来,大部分安全解决方案都是“反应型”,而不是主动地迎接源头威胁。举个例子,当攻击者想要触碰到目标机器的时候,肯定会事先把代码伪装成不易被McAfee、卡巴斯基、诺顿等知名杀软所发现。
这样的机制有着先天的缺陷,因为它需要至少有一台机器被感染,否则就无法分析并提取出恶意代码的特征。所以对于只感染了少数机器、并且将之当成跳板的攻击方式来说,它们的潜伏期就更长了。
谁来保障物联网数据安全?杀软厂家应积极转型
图片来源:Statista
传统反病毒方案的消亡:
在过去五年的时间里,即便有不少人已经部署了最好的反病毒解决方案,但针对网络上各类新目标的恶意软件的数量,仍然出现了戏剧性的增长。随着感染率的进一步失控,这些杀软的忠实用户终于猛然惊醒——属于反病毒软件的黄金时代即将远去。
如果Statista的数据可信的话,那么目前已经有许多客户选择放弃按月付费的方式,并且将注意力转移到了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等免费替代品上。这一点也反映在了杀软厂商的业绩上,随着创新的停滞、以及消费者选择的转变,曾经叱咤风云的McAfee已被英特尔收购、赛门铁克也选择了不停裁员。于是嗅觉敏锐的公司,比如BitDefender,已经开始向用户推荐更加全面的防病毒解决方案,并且希望网络防护“小盒子”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
思考个人互联网的新方法:
对于电脑、平板和手机来说,大家可以在上面安装防护软件,以便阻挡来自外部的威胁。但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推出智能冰箱、以及IP监控摄像机等“日常用品”,对物联网设备的防护,必须尽早被放到议事日程上。
思科公司曾预测,到2025年的时候,物联网产业的总值将达到19万亿美元。但从烤面包机,到智能联网的恒温器,我们该如何保卫数据收集的安全性?
我们目前唯一的工作,就是找到最有效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而不是等到亡羊之后再补牢。于是来自BitDefender和Numa等厂家的“小盒子”,就成了未来的一个风向标。